輪胎人工魚礁

TAR2

項目 輪胎人工魚礁
本項目是設計及營造輪胎人工魚礁,並沉放於香港的多個海岸公園內,目的是製造魚巢以供魚群棲息,回復海洋的自然生態。

在1997年,香港政府為輪胎人工魚礁項目發出國際招標;茅氏以創新設計成功奪標。  項目成功後,茅氏的專利設計也陸續被香港政府應用於多個海岸公園及其他海域。

特點

幫助香港的海洋環保

早在1960年代,香港政府為本港捕魚業引進拖網捕魚技術,香港水域及海洋生態從此受到拖網破壞。 30年後,香港的海床已被拖平,無法為魚群提供棲身之所;本地的漁獲急劇下降,香港政府因此改變拖網捕魚的政策,開始海洋保育。  人工魚礁計劃就是海洋環保計劃之一,為魚群提供棲息地, 恢復海洋生態。

1997年,首個輪胎人工魚礁項目在海下灣及印洲塘海岸公園進行。 輪胎人工魚礁是由集團的專家設計和建造,目的是恢復海岸公園內的生態,改善本地漁獲,並提供抗拖網設施。 (根據本港法律,海洋公園內是不允許拖網的。)

特點

全球唯一成功的輪胎人工魚礁

輪胎人工魚礁在美國被禁用,因為美國的設計無法抵抗海水的腐蝕,結構解體,將廢舊輪胎散播於海床,造成二次污染。  其他國家也經歷類似的失敗。  考察過國際間的失敗個案,香港政府決定提高規格來進行人工魚礁計劃。 香港政府的招標要求是最少要有20年的設計壽命,之後海洋生物將會生長成魚礁的外殼,強化成為永久的海底結構。

所有國際投標公司都採用昂貴的不銹鋼配件來固定輪胎,組成結構。  茅氏的設計全面創新,整個結構都是非金屬。  這設計不但價廉,還消除海水腐蝕的問題,最適合海洋環境。  經過16年的使用,茅氏的輪胎人工魚礁得到證實:所有魚礁仍然在成功運作,無懼拖網及捕魚炸藥等,也沒有陷入海底的淤泥而無影無踪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